作文详情页
更多精彩优秀作文,尽在赶考状元App
查看>
行路与寻光:我的《文化苦旅》阅读手记
苦旅 文化
4733

第一次见到《文化苦旅》是在同桌的课桌上。灰黄封面上那个浓墨的“苦”字,像一座压着云层的山,让我匆匆移开了视线。那时的我,总觉得这样的书离自己太远。直到去年冬天,我在书店角落重新遇见它,忽然生出一种执拗:如今的我,是否敢直面这片文字的荒野?

**敦煌的呼吸**

站在鸣沙山顶时,夕阳正把月牙泉染成琥珀色。风掠过耳畔,恍惚间像听见千年石窟中未干的颜料在低声絮语。书中说,莫高窟的壁画是“活着的艺术”,那些飞天衣袂翻卷的弧度,供养人眉眼间凝固的虔诚,原来都是古人留给时光的信笺。我突然明白,真正的美不是玻璃展柜里的标本,而是能让人听见自己心跳的震颤。就像那个独守荒漠的老尼,她的孤寂里或许藏着比繁华更丰盈的世界。

**诗意的重量**

背柳宗元《江雪》时,总觉得“独钓寒江”透着文人矫情。直到翻开《柳侯祠》章节,才读懂冰雪下的滚烫——被贬南荒的诗人,在瘴疠之地开凿水井、种下柑橘,把血泪都酿成了给土地的养分。原来“孤舟蓑笠”不是自怜,而是把破碎的人生重新捏成烛火。那些曾经被我草草划过的诗句,忽然有了沉甸甸的温度。

**信客的脚印**

最打动我的,是背着布袋走山路的信客。他们鞋底沾着不同村庄的泥土,布袋里装着生老病死、柴米油盐。没有手机的年月,一句口信要翻过三座山梁,等送到时,春麦都已抽穗。书里写老信客因弄错尺码剪断布匹,竟自断手指谢罪。这种近乎执拗的担当,让我想起外婆总把邻居托付的钥匙挂在最显眼处——有些承诺,比自己的喜怒更重要。

合上书那天,阳台的日光正暖。风翻动纸页,沙沙声像极了敦煌的风掠过洞窟,又像信客布袋里的家书在簌簌作响。突然懂得余秋雨先生说的“苦到极致是回甘”——原来行走不仅是丈量土地,更是让文化的光透过裂缝,照进年轻的生命里。

分享给朋友
思路解析(思维脑图)
相关作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