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返家的列车总让我想起那条河。今年没能回村陪奶奶过年,她独自坐在檐下剥花生的剪影,总在我复习功课时突然浮现。十岁那年的夏天像被河水浸透的棉布,晾晒在记忆里永远湿润鲜活。
蝉鸣撕开暑气的那年七月,我头一回在乡下久住。晨光刚爬上窗棂,村口的捶衣声就悠悠荡进院子。河边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几位阿嬷弓着腰浣衣,木槌起落间溅起的水珠在晨雾里画着弧线。我常蹲在芦苇丛里看她们把粗布衫子揉出肥皂泡,看细碎的光斑在河面上跳踢踏舞。那时总以为这画面会永远定格,如同山脚下那棵歪脖子枣树般亘古不变。
正午的日头能把人晒化,我却总惦记着河水的清凉。胡乱扒完半碗饭就往河边冲,脚趾刚沾到水就急不可耐地扎进碧波里。河水裹着细沙滑过皮肤,惊得小鱼四散逃窜。奶奶总在此时搬出竹椅,坐在爬满丝瓜藤的院墙下。她的蒲扇摇得慢条斯理,目光却像拴着风筝线般追着我在河里扑腾的身影。有次我故意潜到浮萍深处,听见岸上传来慌乱的脚步声,刚探出头就撞见奶奶举着长竹竿往河里够——她以为我被水草缠住了。
去年除夕再回老屋,村口新修了柏油路,河边架起水泥护栏。奶奶翻出我儿时的胶鞋,鞋底还沾着那年夏天踩回来的鹅卵石。返程时她执意送到村口,汽车后视镜里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,最后和黛青色的山峦融成一片。我突然看清那些被岁月磨旧的细节:捶衣石上的裂纹比记忆中更深,枣树向东倾斜的角度又大了几分。
如今每当我拧开台灯,总错觉听见木槌敲打粗布的闷响。书包里塞满习题册的褶皱,却再装不下河边带露的狗尾巴草。或许每个离乡的人都揣着条看不见的河,在某个起风的夜晚,会突然漫过水泥森林的缝隙,把潮湿的乡愁灌进梦里。
寒假返家的列车总让我想起那条河。今年没能回村陪奶奶过年,她独自坐在檐下剥花生的剪影,总在我复习功课时突然浮现。十岁那年的夏天像被河水浸透的棉布,晾晒在记忆里永远湿润鲜活。
蝉鸣撕开暑气的那年七月,我头一回在乡下久住。晨光刚爬上窗棂,村口的捶衣声就悠悠荡进院子。河边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几位阿嬷弓着腰浣衣,木槌起落间溅起的水珠在晨雾里画着弧线。我常蹲在芦苇丛里看她们把粗布衫子揉出肥皂泡,看细碎的光斑在河面上跳踢踏舞。那时总以为这画面会永远定格,如同山脚下那棵歪脖子枣树般亘古不变。
正午的日头能把人晒化,我却总惦记着河水的清凉。胡乱扒完半碗饭就往河边冲,脚趾刚沾到水就急不可耐地扎进碧波里。河水裹着细沙滑过皮肤,惊得小鱼四散逃窜。奶奶总在此时搬出竹椅,坐在爬满丝瓜藤的院墙下。她的蒲扇摇得慢条斯理,目光却像拴着风筝线般追着我在河里扑腾的身影。有次我故意潜到浮萍深处,听见岸上传来慌乱的脚步声,刚探出头就撞见奶奶举着长竹竿往河里够——她以为我被水草缠住了。
去年除夕再回老屋,村口新修了柏油路,河边架起水泥护栏。奶奶翻出我儿时的胶鞋,鞋底还沾着那年夏天踩回来的鹅卵石。返程时她执意送到村口,汽车后视镜里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,最后和黛青色的山峦融成一片。我突然看清那些被岁月磨旧的细节:捶衣石上的裂纹比记忆中更深,枣树向东倾斜的角度又大了几分。
如今每当我拧开台灯,总错觉听见木槌敲打粗布的闷响。书包里塞满习题册的褶皱,却再装不下河边带露的狗尾巴草。或许每个离乡的人都揣着条看不见的河,在某个起风的夜晚,会突然漫过水泥森林的缝隙,把潮湿的乡愁灌进梦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