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既会写文章又会生活的可爱老人。翻开《人间滋味》时,我仿佛跟着他蹲在菜园里,看青椒在藤蔓上荡秋千,闻刚出锅的咸鸭蛋飘着红油香。他笔下的茄子会打盹,苋菜能染红晚霞,连最普通的豆腐都藏着月光般的故事。
先生总能把苦日子过成散文诗。年轻时他背着布包走南闯北,在昆明住漏雨的小阁楼,却能用搪瓷缸煮野菜汤,说这是"翡翠白玉羹"。寒冬腊月买不起炭火,他就裹着棉被写文章,笔尖冻住了就哈口热气,笑称这是"砚台生云烟"。这些故事像晒干的橘皮,初尝微苦,细品却有回甘。
记得书里有幅特别有趣的画面:三年困难时期,先生把胡萝卜切成薄片,摆在窗台上当风景看。他说:"萝卜片透光时像琥珀,叠起来就是座玲珑塔。"这种把白菜帮子当玉雕赏玩的本事,让我想起外婆总把剩饭做成蛋炒饭时哼的小曲。
古人说"咬得菜根,百事可做",汪先生却教会我们"嚼得菜根,能作文章"。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,而在低头剥毛豆时看见的嫩绿,在煤炉上煨着的排骨汤冒的泡泡里。就像他写的咸菜茨菇汤,喝着暖胃,想着暖心。
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既会写文章又会生活的可爱老人。翻开《人间滋味》时,我仿佛跟着他蹲在菜园里,看青椒在藤蔓上荡秋千,闻刚出锅的咸鸭蛋飘着红油香。他笔下的茄子会打盹,苋菜能染红晚霞,连最普通的豆腐都藏着月光般的故事。
先生总能把苦日子过成散文诗。年轻时他背着布包走南闯北,在昆明住漏雨的小阁楼,却能用搪瓷缸煮野菜汤,说这是"翡翠白玉羹"。寒冬腊月买不起炭火,他就裹着棉被写文章,笔尖冻住了就哈口热气,笑称这是"砚台生云烟"。这些故事像晒干的橘皮,初尝微苦,细品却有回甘。
记得书里有幅特别有趣的画面:三年困难时期,先生把胡萝卜切成薄片,摆在窗台上当风景看。他说:"萝卜片透光时像琥珀,叠起来就是座玲珑塔。"这种把白菜帮子当玉雕赏玩的本事,让我想起外婆总把剩饭做成蛋炒饭时哼的小曲。
古人说"咬得菜根,百事可做",汪先生却教会我们"嚼得菜根,能作文章"。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,而在低头剥毛豆时看见的嫩绿,在煤炉上煨着的排骨汤冒的泡泡里。就像他写的咸菜茨菇汤,喝着暖胃,想着暖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