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题内容:
(五)阅读下文,完成第22-26题。(13分)
芝阁记 王安石
①祥符时,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,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。其大吏,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,小吏若民,辄锡金帛。方是时,希世有力之大臣,穷搜而远采,山农野老,攀缘狙杙,以上至不测之高,下至涧溪壑谷,分崩裂绝,幽穷隐伏 ,人迹之所不通,往往求焉。而芝出于九州、四海之间,盖几于尽矣。
②至今上即位,谦让不德。自大臣不敢言封禅,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。于是神奇之产,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,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。则知因一时之好恶,而能成天下之风俗,况于行先王之治哉?
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。芝生于庭,能识其为芝,惜其可献而莫售也,故阁于其居之东偏,掇取而藏之。盖其好奇如此。噫!芝一也,或贵于天子,或贵于士,或辱于凡民,夫岂不以时乎哉?士之有道,固不役志于贵贱,而卒所以贵贱者,何以异哉?此予之所以叹也。
22.祥符年间,芝“几于尽”的原因是什么(2分)
23.分析第②段的作用。(3分)
24.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,合理的一项是( )(2分)
A. 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。
B. 进献朝廷颂 扬今上谦让有德。
C. 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。
D. 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。
25.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( )(2分)
A. 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。
B.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。
C. 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。
D. 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。
26.清人沈德潜评价《芝阁记》“用意多在题外”。请对此加以赏析。(4分)
试题答案:
22.答案示例:宋真宗祥符年间,朝野以灵芝为祥瑞,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,致使九州四海之间,灵芝几乎穷尽。(2分)
23.答案示例:第②段写宋仁不信祥瑞、天下人不识灵芝,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,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,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。(3分)
24. C(2分)
25. D(3分)
26.答案示例: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、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,以小见大(托物言志),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、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,意在题外,化抽象为具体(形象直观),易于读者理解。(4分)
试题内容:
(五)阅读下文,完成第22-26题。(13分)
芝阁记 王安石
①祥符时,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,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。其大吏,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,小吏若民,辄锡金帛。方是时,希世有力之大臣,穷搜而远采,山农野老,攀缘狙杙,以上至不测之高,下至涧溪壑谷,分崩裂绝,幽穷隐伏 ,人迹之所不通,往往求焉。而芝出于九州、四海之间,盖几于尽矣。
②至今上即位,谦让不德。自大臣不敢言封禅,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。于是神奇之产,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,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。则知因一时之好恶,而能成天下之风俗,况于行先王之治哉?
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。芝生于庭,能识其为芝,惜其可献而莫售也,故阁于其居之东偏,掇取而藏之。盖其好奇如此。噫!芝一也,或贵于天子,或贵于士,或辱于凡民,夫岂不以时乎哉?士之有道,固不役志于贵贱,而卒所以贵贱者,何以异哉?此予之所以叹也。
22.祥符年间,芝“几于尽”的原因是什么(2分)
23.分析第②段的作用。(3分)
24.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,合理的一项是( )(2分)
A. 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。
B. 进献朝廷颂 扬今上谦让有德。
C. 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。
D. 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。
25.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( )(2分)
A. 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。
B.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。
C. 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。
D. 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。
26.清人沈德潜评价《芝阁记》“用意多在题外”。请对此加以赏析。(4分)
试题答案:
22.答案示例:宋真宗祥符年间,朝野以灵芝为祥瑞,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,致使九州四海之间,灵芝几乎穷尽。(2分)
23.答案示例:第②段写宋仁不信祥瑞、天下人不识灵芝,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,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,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。(3分)
24. C(2分)
25. D(3分)
26.答案示例: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、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,以小见大(托物言志),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、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,意在题外,化抽象为具体(形象直观),易于读者理解。(4分)